德国游客马克西米利安一家在武当山麓缓缓起手推掌,沉浸于太极的世界;阿根廷艺术家埃万赫利娜在景德镇的陶土中触摸着千年文明的温度;美国游客尤哈娜在西安的主题街区身着汉服股票在线配资开户,提笔吟诗……
暑期以来,我国入境游市场热度持续攀升,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地看中国,而是开始通过非遗体验游去读懂中国。
“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武术。”今年夏天,马克西米利安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,特意选择湖北武当山作为度假目的地。他们参加了为期两周的武当武术体验营,每天学习太极拳,听风饮茶、抚琴吹箫,体验中国传统养生文化。“我们不仅学会了几个太极动作,更理解了中国人所说的‘气’和‘和谐’是什么意思。”马克西米利安表示,在德国,他和家人也练一些健身项目,但中国武术完全不同,不仅仅是身体动作,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哲学。
马克西米利安的女儿索菲亚特别喜欢茶道体验。她说:“老师教我们如何静下心来,听水沸的声音、闻茶叶的香气。这让我学会了专注当下。”
这样的深度文化体验项目越来越受到外国游客的欢迎。6月以来,湖北针对入境游客推出了一系列非遗体验游线路,融入传说故事、美食、戏曲、手工艺、中医养生等非遗元素,让游客在慢生活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精髓。
在江西景德镇,埃万赫利娜手捧着一件刚完成的作品,脸上绽放充满成就感的笑容。她在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已经待了一个月,跟随当地陶艺大师学习传统制瓷技艺。她说:“在阿根廷我就知道瓷都的大名,但来到这里,我才真正理解千年瓷都的灵魂所在。”
尤哈娜选择在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开启她的非遗之旅。一进入街区,尤哈娜就被浓郁的唐朝文化氛围所包围。她穿上华丽的唐代汉服,精心梳妆,仿佛穿越到唐朝。在这里,她不仅学习了剪纸、泥塑等非遗手工技艺,品尝了肉夹馍、凉皮等非遗美食,还尝试了吟诗作对,用英文和扮演李白的景区工作人员互动。
外国游客对非遗体验游产品的喜爱,反映出他们对深度体验中国文化的强烈需求,这促使各地文旅部门在政策支持、产品创新、服务便利和扩大传播等方面持续发力。自去年12月景德镇被纳入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停留活动区域后,当地连续发布《景德镇市促进入境旅游发展工作若干措施》《景德镇2025年精品入境旅游线路》等举措,积极推动入境旅游发展。北京市门头沟区则出台了《门头沟区旅游业创新发展奖励资金管理办法(试行)》,设立专项扶持资金,对创新开发主题旅游线路给予支持;同时加速推进旅游服务体系建设,优化文旅基础设施,提高服务水平,为入境旅游创造优质承载环境和服务体验。
在产品创新方面,各地不断挖掘非遗资源,推出丰富多彩的体验项目。苏州丝绸博物馆策划了“苏丝国际会客厅”项目,为外国游客提供多语种导览服务;廊坊市启动了“入境旅游消费月”活动,游客不仅能沉浸式感受大运河的千年韵味,还可体验景泰蓝花丝镶嵌非遗技艺;广西民族博物馆结合重点节庆推出民乐和非遗展演、铜鼓拓印等活动;上海临港在暑期特别推出京剧主题滑雪秀,累计接待游客已突破25万人次,境外游客占比大幅提升,同时带动雪场配套酒店和餐饮订单增长。
服务便利化也是各地持续推动入境游发展的重点。各大景区和博物馆不仅配备了多语种讲解服务,帮助游客深入理解非遗,还提供无障碍支付等便捷设施;在线旅游平台接入多语种AI智能引导,覆盖预订、咨询与售后全流程,并通过AI行程规划和旅行助手等功能,为外国游客提供个性化定制与全程陪伴式的贴心服务;积极利用社交平台展示非遗体验游的独特魅力,举办各类海外文旅推广活动,有效吸引越来越多外国游客的关注。
最近,全国各大旅游度假区围绕七夕纷纷推出主题活动,为传统节日注入新活力。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燎原村打造了民国老车站赠花、艺术公社古风快闪、庾村公园星空音乐会等多元体验场景;大别山旅游度假区则复刻“鹊桥”景观,推出登桥系挂祈福牌、抛绣球招亲、古风烟花秀等活动,吸引众多外国游客感受中国传统民俗之美。
2025年9月13日《中国文化报》
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
《非遗体验游:在静与慢中感受中国文化》
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